扫一扫,关注我们

029-6830930

  • 姓名

  • 电话

  • 日期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

华商报颐养周刊 | 楼下看病 楼上养老把养老院“搬进”医院里

文章来源:西安附医医养结合养老中心

发布时间:2025-05-06

当“老了怎么过”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绕不开的话题,西安这家中医院楼上的养老中心,正在用“医养融合”的方式,给出新的答案。看得见的医疗保障、贴心的生活照护,让不少老人和他们的子女在两难之间找到了安心的托付。

86岁老人回国养老康复

“这里让我有一种家的感觉”

86岁的王一士有两个子女,常年生活在国外,几年前他与老伴也被接到德国一起生活。谁料,去年初在花园中不慎摔倒,伤及右腿和颈椎。面对德国医生提出的手术建议,他婉拒了,“我已经80多岁了,叶落归根,不愿在异国他乡接受治疗。”

最终,王一士决定回西安,并希望在家门口寻找一家既能医疗护理又能照料生活的养老机构。“我当时躺在床上动不了,是孩子和老伴跑了四五家医养机构,实地对比后,选择了这里。”王一士说。

如今已入住大半年,谈及这段经历,王一士满是感慨:“这里让我有一种家的感觉,设备完善、服务周到、医护人员专业贴心,特别是中医康复理疗做得非常好。我也曾在别的医院针灸过,但没什么效果,在这里针灸,‘酸、麻、胀、痛、动’五感俱全,效果明显。”

八旬夫妻结伴入住

“我们俩是决定就在这养老了”

81岁的高萍和87岁的老伴吕兴发相依为伴。高萍患有冠心病和糖尿病,长期行动不便;吕兴发则因脑梗和阿尔茨海默病,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。记者见到他们时,吕兴发正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高萍在楼下散步。

“去年我病了,连床都下不了,老伴身体也不好,我们就想着找个地方安心养老。”高萍说,他们先来试住了几天,感觉服务、环境都很好,便做了决定,“这里的护工娃娃对我们特别好,有啥事一喊就来;身体有点不舒服,医生也能第一时间过来检查。”

如今住进来已有大半年,高萍明显感觉身体状态有所好转,吕兴发的精神状态也在恢复。“原来他连路都走不利索,现在还能推我下楼转一圈,我感觉很幸福。在这儿住了大半年,别的养老院咱也没去过,我们俩是决定就在这养老了。”她笑着说。

在照护中重获尊严

85岁老人从“隔离室”到笑对生活

西安附医医养结合养老中心护理部主任刘晓东介绍,85岁的雷中兴患有脑梗和阿尔茨海默症,他的儿子也是医生。“老人患有偏瘫,情绪不稳定,曾经一度被安置在医院的‘隔离室’,无法自由活动,儿子虽孝顺,但也无力应对持续的照护需求,后经推荐,老人被送到我们这里。”如今,在专业护理团队的陪伴和多学科联动的支持下,老人可以自主吃饭、与护工开玩笑,精神面貌大为改观。

刘晓东强调,医养结合的优势,就在于真正把“治病”与“养老”融为一体。“像我们这样的,就是最彻底的医养结合。养老中心就是医院的一部分,实现了楼上养老、楼下看病。”刘晓东说。

“不只是养老也不只是医疗,

而是让老人有品质有尊严地慢慢老去”

据悉,西安附医医养结合养老中心依托西安附医中医医院设立,采用“机构医养、两院一体”模式,提供医疗、康复、养老及护理的综合服务。

西安附医中医医院院长刘锐表示,西安附医医养结合养老中心最大的优势是楼上养老,楼下看病,把养老院“搬进”医院里。“我们每天早、晚都有医生护士查房,一周一次的业务院长大查房,特殊老人会邀请三甲医院知名教授查房。目的是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治疗,在安全的基础上,实现有尊严的养老照顾服务。”刘锐表示,“我们不是简单的‘医养结合’,而是做到了‘医养融合’。”

刘锐坦言,如今许多家庭在选择养老机构时,担心的不只是生活照护的问题,更多的是对老人精神状态、慢性病管理的担忧。“养老中心就建在中医院楼上,和康复科是邻居。中医讲究调理,对于慢性病、老年人亚健康状态的改善非常有帮助。在我看来,所谓养老,不是将老人简单安置,而是要在细节中提供有温度的支持;不只是养老,也不只是医疗,而是让老人有品质、有尊严地慢慢老去。”

华商报颐养周刊 | 楼下看病 楼上养老把养老院“搬进”医院里

华商报颐养周刊 | 楼下看病 楼上养老把养老院“搬进”医院里


推荐阅读